TTL非门克服了单晶体管非门电路的局限性。基本TTL非门由三级组成:电流导引输入Q1、分相级Q2和输出驱动级Q3和Q4。
给TTL非门再增加一个输入,便得到一个TTL与非门:
与非门的特性
与非门是一种逻辑门,可以等效为在与门后加入一个非门,其输入输出对应如下:
TTL与非门工作原理
非门的第一个三极管:发射极做输入,基极通过100k欧姆弱上拉至5v,集电极连接下一个管的基极。
这种输入方式下,当输入为高电平时,基极与发射极间没有足够电势差,不导通,此时集电结反偏,电流从基极流向集电极,而少量的电流流进下一个三极管的基极后,由于下一个三极管集电极到发射极正偏,所以工作在放大状态,使得三极管导通,拉低共射输出端的电压,使整个非门的第一级向下一级传递一个低电平;
如果输入是低电平,基极到发射极导通,电流被反向拉向由集电极到发射极,从而使第二个管子关断,这样二管的共射端就被拉到高电平,从而两者结合,可以看出:非门的倒相器效果是由前两级产生的。
添加后级,如果输入是高电平,共射端管子的基极是低电平,所以关闭;共集端的管子因为有电流注入,所以导通,将负载电压拉低,此时会输出一个驱动力更强的低电平。
当输入为低电平,共射端管基极高电平,所以导通,把电平拉高;而共集端管低电平关断,所以输出是高电平。
可能存在的疑问:既然前两管就能完成倒相了,为什么还需要后两管?原因是:如果没有后两个管,这个非门将会是依耐上拉电阻的开漏输出,拉电流和灌电流都相当的小,大约只有1mA;然而加上后级一个类似于推挽的结构以后,它的拉电流和灌电流大大增加,达到几十mA,能够驱动下一级逻辑电平的。
我们还需要测试一下非门的逻辑电平临界点。可以看到,输入电压从5v一直降到1.4v,输出电压没有变化,保持在了21.9mv
当电压再减小0.1v可以看见输出电压开始陡增,达到0.7v:
此外还通过仿真简单测试了相应速度:
在1MHz下,建立时间53ns,上升时间<10ns,下降时间长达200ns.可以看出,可以对下拉输出级进行一点改进,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路性能。
到此为止,我们已经完成对非门的分析。
在非门上,加入第二个输入管,就能简单地构成与非门:
两管共享基极上拉电阻,所以只有两个输入均为高电平时,才不会在二管的基极产生吸电流导致二管截止。所以就是只有输入均为1,输出才为0,符合与非门的特性。
完成理论分析后,我们进行了PCB的设计:
完成打板、焊接:
我们使用ALAMP2000进行测试:
我们先给与非门通入高低电平,依次检测其四种输入下的输出:
其输出也是一个直流信号,表现为高电平
我们依次重复其它情况,最终发现其特性和预期相同。
之后,我们给与非门输入两个相位为90°的三角波
输出结果如下:
经过验证,我们设计的TTL与非门电路符合与非门应有的逻辑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