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介绍
TTL非门、与非门实验要求使用晶体管搭建逻辑门,非门的电路原理图下图所示。其中Q1的射极为输入端口,数字逻辑通过Vout输出。与传统单三极管实现的电路结构相比,复合管中专门的输出级能保证更大的输出电流、稳定的逻辑电平与更快的开关速度。该电路由三个部分组成,分别是电流引导输入级、分相级和输出驱动级,各级的功能如下:
1、电流引导输入级:由Q1和R1构成,由W1来控制电流流入或者流出后级;
2、分相级:由Q2 R2 R3构成,当Q2的基极为高电平时晶体管导通,此时Q3基极为高电平而Q4基极为低电平;当Q2基极为低电平时候晶体管关断,此时Q3基极为低电平而Q4基极为高电平。不同的输入下,Q3 Q4的输出总是保持反相;
3、输出驱动极:Q3 Q4的基极电平相位总是保持相反,因而可以保证在工作中Q3 Q4至少有一个可以导通,电阻R4用于限制输出电流大小避免烧毁,D1用于保证Q4能在Q3导通前关断避免浪涌。
图1
当给非门添加一个额外输入时,非门转化为与非门。
图2
实验步骤
1. 搭建实验电路,接通电源;
2. 将信号发生器W1设置为具有0 V偏移和6 V峰峰值的100 Hz三角波。在x-y模式下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的电压传输曲线;
3. 在非门的基础上,增加一个输入,得到TTL与非门;
4. 将信号发生器W1设置为具有0 V偏移和6 V峰峰值的100 Hz三角波,将W2设置为具有0 V偏移、6 V峰峰值、90°相位的100 Hz三角波,用示波器观察电路的输出,并记录;
5. 验证与非门电路的逻辑功能。
电路仿真
本电路使用Tina进行仿真,仿真电路可于附件中4_1.TSC中找到,电路图如下图所示。
图3
当与非门其中一个输入被拉高时,与非门退化为非门。此时使用示波器的Y/T模式记录输入输出波形,Y/X模式记录非门的传输特性。
1、观察输入输出波形,其中VF1为输出波形,VF2为输入信号源。输入三角波在正半周时,输出为低电平;三角波在负半周时,输出为高电平;高低电平的时间明显不同,在波形上表现为占空比大于50%。
图4
2、观察传输特性:当输入大于高阈值1.2V时,非门输出为0;小于低阈值0.4V时,非门输出为1;在两个阈值区间范围内,非门处于不稳定状态,无法准确判断输入电平而会出现毛刺。
图5
3、测量与非门特性:端口A(VG1)输入100Hz 6Vpp的三角波,端口B(VG2)输入相位差90°的三角波,测试结果如下。该仿真中只有在两个三角波均大于高阈值时,与非门才输出0,其他时刻均输出1。因为高低阈值范围内存在约0.8V的不稳定区域,因此可以在输出端VF1观察到变化的毛刺。
图6
4、验证与非门的逻辑功能:当端口A B输入不同电平组合时,验证得到输出Y与真值表相符。
A(V2) | B(V3) | Y(VF1) |
---|---|---|
0 | 1 | 1 |
1 | 0 | 1 |
0 | 1 | 1 |
1 | 1 | 0 |
图7
图8
图9
图10
板卡设计
本实验所使用到的板卡使用立创EDA专业版绘制,项目工程见附件4_1.epro,电路原理图如下所示。其中输入输出使用2.54mm排针H2引出,电源通过排针H1引出。
图11
PCB图与实物图如下所示,该板卡为双层布局,大小为30mm*26mm。
图12
图13
实验测试
按照下图连接板卡与ADALM 2000,其中示波器1通道连接到OUT,W1连接到输入端口A,W2连接到输入端口B,通过V+与GND向板卡供电5V。
图14
当端口A输入逻辑波形,而端口B输入为1时候,该与非门被配置为非门。Y-T模式下,示波器通道2为输入的三角波,示波器通道1为输出的逻辑波形。X-Y模式下可以看到非门在0.4V时输出开始翻转,1.2V时输出变为0,在此区间内所有输入均为不确定态,与仿真相符。
图15
通道A连接到W1,通道2连接到W2,此时配置为与非门。只有在二者波形幅度均大于0的窗口内输出为低电平,其他时刻输出均为高电平,与仿真相符。
图16
测试逻辑功能正确性,该电路的真值表如下,测试与仿真及真值表相符。
图17
图18
图19
图20
总结
本实验实现了TLL非门、与非门的搭建,通过M2K输入激励信号并在输出端测量输出,实现了对电路功能的完整测试,所有结果都与仿真相符。唯一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是在高、低阈值区间内的输入,会导致输出的不确定状态,在数字电路中应当避免电平处于这个范围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