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FC即近场通信技术,它允许两个装置在相隔几厘米的距离内进行通信。想象一下,你的智能手机或者任何一个内置了NFC芯片的设备,就像一个不需要言语的交流高手。

只要轻轻一碰,你的设备就能和另一个设备——或者是一个特殊制作的NFC标签——分享信息、传递数据、甚至处理支付,简单直接又迅速。

NFC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无线射频识别(RFID)技术。下面是一段NFC从概念到今天广泛应用技术的发展历程的时间线:

  • 早期基础:NFC技术是RFID技术中的一种,具有更短的通讯范围,用于更安全的目的。
  • 2004年:NFC的大发展标志是Nokia、Sony和Philips三家公司共同组建NFC论坛(NFC Forum)。这个机构致力于推广NFC的安全性、易用性和普及性。
  • 2006年:NFC论坛发布了首套NFC标签规范。NFC标签是小型物件,例如贴纸,包含了NFC设备能够读取的信息。
  • 2006年:制定了“智能”海报的规范,智能海报包含NFC设备可以读取的数据,为用户提供例如艺术品介绍或名人生平等信息。
  • Nokia 6131:首款兼容NFC的手机,在2006年左右问世。它的出现标志着NFC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内的应用开始。
  • 2010年:Android发布了首款配备NFC的手机——三星Nexus S,此后,NFC技术逐渐扩展到金融支付、数据分享、链接互通和游戏邀请等多个领域。

今天,NFC市场在欧洲、亚洲和日本占据主导地位,同时在美国也呈现快速增长。预计不久NFC将成为美国流行的支付和数据交换技术。这个趋势显示了NFC如何从一个技术概念发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技术。

想象你走进公交车,在入口处有一个黄色的圆圈,那就是公交车的感应区。

当你拿出你的公交卡——这里的公交卡就好比配备了NFC功能的设备——轻轻一碰,在一瞬间,公交卡与那个感应区之间就进行了一次快速的“对话”,虽然你什么也没有听到。

这一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?在公交卡和感应器之间,进行了一种特别的电磁交流。当公交卡靠近感应区时,感应区产生一个电磁场(就是一种不可见的能量场)。

因为公交卡里也有一个小小的NFC芯片,当这个芯片进入到感应器的电磁场范围内时,它就能够感受到这个场并产生一个微弱的电流,这个电流让它“苏醒”,然后快速地向感应器发送信息——比如你的卡上还有多少余额。

整个过程不需要插线、不需要Wi-Fi、不需要任何声音或者可见的信号。一切都在这不可见的电磁场中悄悄完成,就像两位术士之间用魔法互相传递秘密信息一样。这就是NFC工作的基本原理,既神秘又奇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