差别

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。

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

learntodesignpcb11 [2019/05/22 00:35]
gongyu 创建
learntodesignpcb11 [2019/05/22 01:02] (当前版本)
gongyu
行 1: 行 1:
-# 第十一章:PCB设计之元器件布局策略 - 元器件布局:最耗时、最难、需要兼顾多种需求+## 第十一章:PCB设计之元器件布局策略 - 元器件布局:最耗时、最难、需要兼顾多种需求
  
-## 核心要点+### 核心要点
  
-### 不建议自动布局,几乎没用+#### 不建议自动布局,几乎没用
  
-### 未完成布局,尽量不要布线,随时根据review可能调整+#### 未完成布局,尽量不要布线,随时根据review可能调整
  
-### 综合考虑:机械结构、散热、将来布线的方便性、电磁干扰、可靠性、信号完整性、先主后次+#### 综合考虑:机械结构、散热、将来布线的方便性、电磁干扰、可靠性、信号完整性、先主后次
  
-### 器件的摆放在保证关键器件的位置需求之外,要考虑到布局的规整、板卡的美观,尤其是无源器件的排列方向+#### 器件的摆放在保证关键器件的位置需求之外,要考虑到布局的规整、板卡的美观,尤其是无源器件的排列方向
  
-### 布局完成以后可以对设计文件及有关信息进行返回标注于原理图,使PCB板中的有关信息与原理图一致+#### 布局完成以后可以对设计文件及有关信息进行返回标注于原理图,使PCB板中的有关信息与原理图一致
  
-### 器件编号/​名称摆放位置规则、易读、风格统一+#### 器件编号/​名称摆放位置规则、易读、风格统一
  
-## 布局步骤1 - 结构要求+### 布局步骤1 - 结构要求
  
-### 根据需要划定外形轮廓,根据与外界的连接要求放置连接器+#### 根据需要划定外形轮廓,根据与外界的连接要求放置连接器
  
-### 机械结构方面 - 外部接插件、显示器件等的安放位置应整齐,从3D角度考虑,板内部接插件应考虑总装时机箱内线束的美观,较重元器件应该分散放置+#### 机械结构方面 - 外部接插件、显示器件等的安放位置应整齐,从3D角度考虑,板内部接插件应考虑总装时机箱内线束的美观,较重元器件应该分散放置
  
-### 散热方面 - 散热器、风扇,与周围的电解电容、晶振等怕热器件隔开;竖放的板子发热器件放在板子最上面,双面放器件时底层不放发热的器件+#### 散热方面 - 散热器、风扇,与周围的电解电容、晶振等怕热器件隔开;竖放的板子发热器件放在板子最上面,双面放器件时底层不放发热的器件
  
-### 电磁干扰方面 - 高频器件、EMI考虑,预留保护地线的走线空间、总线信号的成组分布、微小信号的抗干扰隔离带的空间和保护、差分信号的成对出现+#### 电磁干扰方面 - 高频器件、EMI考虑,预留保护地线的走线空间、总线信号的成组分布、微小信号的抗干扰隔离带的空间和保护、差分信号的成对出现
  
-### 设计禁止布线层和机械结构:物理尺寸、定位孔/​安装孔的位置、接插件的位置、禁止布线层的位置,标准板可调用现有的向导+#### 设计禁止布线层和机械结构:物理尺寸、定位孔/​安装孔的位置、接插件的位置、禁止布线层的位置,标准板可调用现有的向导
  
-## 无物理限制的板卡尺寸设定+### 无物理限制的板卡尺寸设定
  
-### 大小适中:+#### 大小适中:
  
 - 过大 - 线条长、阻抗增加、抗噪声能力下降、成本增加 - 过大 - 线条长、阻抗增加、抗噪声能力下降、成本增加
行 35: 行 35:
 - 整体美观 - 布局均衡、疏密有致 - 整体美观 - 布局均衡、疏密有致
  
-### 成本:+#### 成本:
  
 - 板子的层数 - 根据尺寸、性能要求和器件的封装决定 - 板子的层数 - 根据尺寸、性能要求和器件的封装决定
行 44: 行 44:
  - 原材料利用率:1020mm*1020mm和1020mm*1220mm居多  - 原材料利用率:1020mm*1020mm和1020mm*1220mm居多
  
-## 布局步骤2 - 按照功能分割区块+### 布局步骤2 - 按照功能分割区块
  
-### 功能模块分区 - 功能、类型、连接关系分区,模拟/​数字、高频/​低频、大功率/​小信号+#### 功能模块分区 - 功能、类型、连接关系分区,模拟/​数字、高频/​低频、大功率/​小信号
  
-### 不同功能区块的供电/​接地可能不同+#### 不同功能区块的供电/​接地可能不同
  
-## 布局步骤3 - 摆放关键器件+### 布局步骤3 - 摆放关键器件
  
-### 单面板 - 元器件一律顶层+#### 单面板 - 元器件一律顶层
  
-### 双面板 - 元器件一般放顶层,元器件过密时把高度有限、发热量少的器件(贴片阻、容、IC)放底层+#### 双面板 - 元器件一般放顶层,元器件过密时把高度有限、发热量少的器件(贴片阻、容、IC)放底层
  
-### MCU - 注意MCU和周边辅助电路及其它芯片的联系,注意时钟线引脚以及晶振的放置位置+#### MCU - 注意MCU和周边辅助电路及其它芯片的联系,注意时钟线引脚以及晶振的放置位置
  
-### FPGA - 管脚多、连线多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FPGA引脚的分配+#### FPGA - 管脚多、连线多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FPGA引脚的分配
  
-### 混合型器件(ADC、DAC)-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朝各自的布线区域,同时考虑到器件方向的一致性,将混合器件放在数字和模拟布线区的交界处+#### 混合型器件(ADC、DAC)-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朝各自的布线区域,同时考虑到器件方向的一致性,将混合器件放在数字和模拟布线区的交界处
  
-### 热敏器件和发热器件之间有适当的隔离+#### 热敏器件和发热器件之间有适当的隔离
  
-## 布局步骤4 - 摆放周边器件:性能、美观+### 布局步骤4 - 摆放周边器件:性能、美观
  
-### 注意数字/​模拟信号的区别,数字/​模拟元器件以及相应走线尽量远离并限定在各自的布线区域内+#### 注意数字/​模拟信号的区别,数字/​模拟元器件以及相应走线尽量远离并限定在各自的布线区域内
  
-### 注意元器件离板边缘的距离,所有的器件均放置在离板的边缘3mm以内或 至少大于板厚+#### 注意元器件离板边缘的距离,所有的器件均放置在离板的边缘3mm以内或 至少大于板厚
  
-### 特殊元器件要求 - BGA器件周围2mm不能有任何器件,晶振下面最好不要有信号走线+#### 特殊元器件要求 - BGA器件周围2mm不能有任何器件,晶振下面最好不要有信号走线
  
-### 信号的测试点放置在方便用观测仪器测试的位置,不影响信号质量,接地点要方便探头的连接+#### 信号的测试点放置在方便用观测仪器测试的位置,不影响信号质量,接地点要方便探头的连接
  
-### 布线要求 - 分布密度适当,保证布线空间但不宜走线过长增加信号延时,去耦电容、匹配电阻注意位置+#### 布线要求 - 分布密度适当,保证布线空间但不宜走线过长增加信号延时,去耦电容、匹配电阻注意位置
  
-### 可安装性和可焊接性,器件的排列方向、波峰焊方向、焊接面元器件的高度+#### 可安装性和可焊接性,器件的排列方向、波峰焊方向、焊接面元器件的高度
  
-## FPGA器件的管脚灵活应用&​nbsp;​+### FPGA器件的管脚灵活应用&​nbsp;​
  
-### 充分利用FPGA的IO可编程配置的优势+#### 充分利用FPGA的IO可编程配置的优势
  
-### 根据PCB的布局调整原理图的连接甚至原理图符号库的管脚排列+#### 根据PCB的布局调整原理图的连接甚至原理图符号库的管脚排列
  
-### 专用管脚不可动 - 时钟、JTAG等+#### 专用管脚不可动 - 时钟、JTAG等
  
-### 注意同一组IO的属性一致性,比如LVDS+#### 注意同一组IO的属性一致性,比如LVDS
  
-### 认真阅读数据手册+#### 认真阅读数据手册
  
-### 适用于IO可灵活配置的MCU+#### 适用于IO可灵活配置的MCU
  
-## 布局的检查+### 布局的检查
  
-### 打印检查 - 拿实物验证+#### 打印检查 - 拿实物验证
  
-### 符合PCB制造工艺要求、有无定位标记?定位接插件要精确定位+#### 符合PCB制造工艺要求、有无定位标记?定位接插件要精确定位
  
-### 元器件在2D、3D上不要有冲突,注意器件的实际尺寸,尤其是高度,在焊接面布局的元器件,高度一般不超过3mm+#### 元器件在2D、3D上不要有冲突,注意器件的实际尺寸,尤其是高度,在焊接面布局的元器件,高度一般不超过3mm
  
-### 是否疏密有致、排列整齐、全部布完+#### 是否疏密有致、排列整齐、全部布完
  
-### 需经常更换的器件是否方便更换?插件板插入设备是否方便?+#### 需经常更换的器件是否方便更换?插件板插入设备是否方便?